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。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,愿这篇文章能为您带来愉快且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面对解放军的猛烈攻势,国民党军队接连失利,许多将领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,选择了归顺和投诚。然而,仍有一部分蒋匪军中的“顽固派”宁愿选择自尽,也不愿向解放军低头投降,这最终注定他们走向了失败的结局。那么,这些“宁死不降”的死硬派将领究竟有哪些呢?
庞仲乾,曾是民国时期最高军事学府——陆军大学第十三期的优秀毕业生,还曾在著名的黄埔军校炮兵科进修。作为浙江人,庞仲乾与蒋介石算得上半个老乡,再加上黄埔军校的身份,使得他始终自诩为“天子门生”,自然得到了蒋介石的格外器重。因此,庞仲乾的官运一路顺畅,即使抗日战争期间他并未直接参与前线作战,但他的军衔稳步提升。到了1946年,解放战争爆发时,他已晋升为炮兵上校。
展开剩余86%当国民党部队在解放军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时,庞仲乾顺理成章被任命为69军副军长。然而,这次“晋升”却并非为了荣誉和财富,而是走向死亡的前奏。庞仲乾上任时,69军已濒临崩溃边缘,在与解放军的数次交战中屡战屡败。1949年12月,他的部队在四川被围困,眼看蒋介石弃他而去逃往台湾,庞仲乾最终举枪自尽,用一颗子弹宣示了自己对蒋介石的“忠诚”。但讽刺的是,庞仲乾自诩忠诚至死,却从未获得蒋介石的认可或同情。
与庞仲乾相较,郭景云、戴之奇、蔡仁杰则更堪称实战派的代表人物。陕西富平人郭景云自清末加入北洋陆军,从一名普通机关枪连士兵成长为连长,历经北洋军阀混战及民国中原大战,凭借其英勇善战逐渐崭露头角,最终成为傅作义麾下“王牌军”——第35军的军长。抗战爆发后,郭景云参加了南口战役,在包头、绥西和五原等战役中连续获胜,战绩辉煌。
不过,郭景云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。1947年平津战役中,第35军在傅作义的指挥判断下被解放军包围于新保安城。郭景云虽英勇抵抗,终因兵力悬殊,陷入绝境。被困16天后突围失败,最后只剩下一颗手枪弹头。
贵州籍的戴之奇,同样是黄埔军校毕业生,曾参加北伐战争并在中原大战中崭露头角。戴之奇非地方武装出身,而是担任过南昌行营整理处处长及“三青团”训练处副主任,属于蒋介石的“嫡系部队”。抗战期间,他曾参加惨烈的淞沪会战、长沙会战,因身先士卒、能打硬仗而闻名。不过戴之奇只是“服从命令”的将领,缺乏出于家国大义的自觉,因此内战爆发后他依旧坚定执行蒋介石的命令。1946年12月,身处四川的戴之奇在苏北战役中被解放军包围,随着三个旅和一个团被消灭,他最终选择了自杀。
湖南人蔡仁杰则是一位颇具文化素养的将领,曾做过小学教师,也毕业于黄埔军校,抗战时曾在孙元良麾下效力。蔡仁杰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怀,在南京保卫战中坚守雨花台,部下全数阵亡,他负伤后混入难民中幸存。之后,在三次长沙会战中,他带领部队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。他的辉煌时刻是在黄花市附近成功阻击日军,随后趁势追击溃败的敌军夺回春华山,后来在家乡常德与日军鏖战九天九夜,因战绩显赫被当地百姓尊崇。
升任58师副师长后,蔡仁杰在驻守湘西时创作了《正气歌》,教全师诵读,成为当时官方宣传的典范。他的58师与51师、57师并称“三五铁军”,被蒋介石视为王牌部队。可惜,抗战胜利后蔡仁杰的光辉未能延续。蒋介石将他任命为74军副军长,内战爆发后,他率队改编为整编74师,与曾是“明星将军”的张灵甫一同对新四军发动进攻。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,74师作为国民党部队先头部队,却遭华野重创,被围困于孟良崮半山腰。虽有人传言张灵甫自杀,证据表明其实是在撤退中被击毙,蔡仁杰则选择了饮弹自尽。郭景云、戴之奇和蔡仁杰死时均为少将,死后蒋介石追封他们为中将。
黄百韬则是国民党军中较为知名的人物,原因之一是他军衔高达“二级上将”。他出生于广东梅县,早年在天津成长,曾在河北、江西多地求学,最后在南京军官学团成为军人。黄百韬最初效力正规军,但军力不敌北洋军阀张宗昌,成为俘虏。遵循“打不过就投靠”的惯例,他转而投靠张宗昌,职位也由连长升为旅长。1935年蒋介石在中原大战获益后,黄百韬顺势投靠蒋介石,升任41师师长。为表示忠诚,他积极参加对红军的“围剿”,虽战绩平平,却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。
抗战期间,黄百韬先后担任冯玉祥第六战区和顾祝同第三战区参谋长,日军投降前晋升为中将。蒋介石笼络手下的手段主要是升官和奖赏,黄百韬成为其发动内战的急先锋。然而,从1946年底开始,黄百韬在苏北和山东接连失利,1948年淮海战役中被围困于碾庄,四面求援无果,最终选择自戕。
鲁英麟并非黄埔系军人,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,而是靠自身实力一步步走上将领之位。山西垣曲人鲁英麟出身书香门第,祖父为清代武举人,父亲是商人。自幼习武读书,1918年河北保定军校毕业后投奔山西军阀阎锡山。因科班出身,阎锡山十分重视他,任干部训练队长,并在军阀混战中建功立业,成为晋绥军“十三太保”之一。
但因阎锡山权力私欲膨胀,晋绥军多将领纷纷投奔蒋介石,鲁英麟也通过同学傅作义转入中央军。抗战中他率部取得“五原大捷”,曾任35军军长,是郭景云的前任。在支援河北涞水时,他遭遇解放军“围点打援”,被困高碑店。深知战败后难逃蒋介石责难和傅作义无奈,鲁英麟一气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刘戡是解放战争中令人感叹的将领之一。他参加过北伐战争,身先士卒多次冲锋,甚至被流弹击中失去一只眼睛。刘戡在长城抗战和忻口会战中率“德械师”重创日军,还曾在蒋介石施行白色恐怖期间秘密保护地下党和进步人士,从这些方面看,他对国家民族确有贡献。
然而,刘戡无力抗拒蒋介石的命令,担任37集团军总司令后不得不对陕甘宁边区发起进攻。解放军在彭总指挥下围攻宜川及支援部队时,胡宗南未能及时援助。刘戡虽奋力突围,终告失败,不甘心的他最终引爆手雷结束生命。
另一位将领是杨森将军的侄孙杨干才。他从小受杨森影响立志从军,毕业于泸州讲武堂后加入杨森部队。淞沪会战时,杨干才已任旅长,带领部队在顿悟寺大场镇与日军苦战二十多个小时,是极为惨烈的战役之一,因表现出色被蒋介石晋升少将。解放战争爆发后,他奉命赴山东、河南、安徽剿共,长江战役中被困芜湖。眼见大势已去,杨干才不愿被俘,最终选择用手枪自尽。
蒋介石对这三位将军尚算厚道,死后追认其“陆军上将”和“二级上将”军衔,但这些荣誉又有何用?能否扭转他注定失败的局势?可怜这些曾为国家流血牺牲的将军们,最终以“愚忠”的名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。
本文由“论史鉴今”原创,已全网维权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,侵权必究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查-炒股配资平台网址-股票配资技巧-在线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